首頁 > 案例分享 > 行政法類
行政法類
本欄將針對實務常見之重要爭議,與您分享!!

地方政府本於地方自治法規就現有巷道為確認性行政處分之審查

2025-02-14
最高行政法院112年度上字第3號行政判決要旨
本院按:
(一)建築法第42條前段:「建築基地與建築線應相連接,其接連部分之最小寬度,由直轄市、縣(市)主管建築機關統一規定。……。」第48條:「(第1項)直轄市、縣(市)(局)主管建築機關,應指定已經公告道路之境界線為建築線。……。(第2項)前項以外之現有巷道,直轄市、縣(市)(局)主管建築機關,認有必要時得另定建築線;其辦法於建築管理規則中定之。」第49條:「在依法公布尚未闢築或拓寬之道路線兩旁建造建築物,應依照直轄市、縣(市)(局)主管建築機關指定之建築線退讓。」第51條:「建築物不得突出於建築線之外,但紀念性建築物,以及在公益上或短期內有需要且無礙交通之建築物,經直轄市、縣(市)(局)主管建築機關許可其突出者,不在此限。」第97條:「有關建築規劃、設計、施工、構造、設備之建築技術規則,由中央主管建築機關定之,並應落實建構兩性平權環境之政策。」第101條:「直轄市、縣(市)政府得依據地方情形,分別訂定建築管理規則,報經內政部核定後實施。」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1條第36款及第38款:「本編建築技術用語,其他各編得適用,其定義如下:……道路:指依都市計畫法或其他法律公布之道路(得包括人行道及沿道路邊綠帶)或經指定建築線之現有巷道。除另有規定外,不包括私設通路及類似通路。……私設通路:基地內建築物之主要出入口或共同出入口(共用樓梯出入口)至建築線間之通路;……。」可知建築法相關規定要求主管建築機關應指定建築線,建築基地並應與建築線相連接,建築基地如未連接建築線則無法申請建築,一方面是為避免基地之建築使用妨礙現有或計畫道路之交通,另方面則確保基地內建築物出入得通行至道路而為通常之使用
(二)新竹市就建築管理之地方自治事項(地方制度法第18條第6款參照),依建築法第101條授權制定之系爭建管自治條例第2條第1項:「建築基地面臨計畫道路、廣場、市區道路、公路或合於本自治條例規定之現有巷道者,得申請指定建築線。」第4條第1項:「本自治條例所稱現有巷道,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供公眾通行,具有公用地役關係之巷道。私設通路經土地所有權人同意供公眾通行者。私設通路經土地所有權人捐贈土地為道路使用,並依法完成土地移轉登記手續者。中華民國73年11月7日本法修正公布生效前,曾指定建築線之現有巷道,經本府認定無礙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交通及市容觀瞻者。巷道內部兩側已編有2戶門牌以上之合法建築物,其戶籍登記或建築完成已逾20年。經道路主管機關出具曾執行該道路開闢、養護或管理之道路證明文件。」第6條第1項:「現有巷道之改道或廢止,應向本府申請,本府應將改道或廢止之路段通知該巷道臨接兩側住戶及土地所有權人,並公告30日,徵求異議。公告期滿,無異議或認定異議無理由者,核准其申請。」第8條第1條:「現有巷道之認定發生疑義時,由新竹市現有巷道認定評議小組(以下簡稱評議小組)審議之。」依此,於建築法73年11月7日修正公布生效前,曾經主管建築機關指定建築線之現有巷道,經上訴人認定無礙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交通及市容觀瞻者,即建築法、系爭建管自治條例所稱之現有巷道。惟此等現有巷道之範圍,究非如公告道路一般明確,是否無礙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交通及市容觀瞻,亦有待認定,並關係曾依循該建築線合法建造建築物之出入通常使用,如因土地是否具現有巷道地位發生爭議,包括土地所有權人否認土地現有巷道之性質,認無循申請改道或廢道途徑之必要,即得逕行妨礙周遭建築物通常使用而為土地之利用者,上訴人依建築法第48條規定,既本有參照法定現有巷道範圍以指定建築線之職權,自得就爭議土地是否屬系爭建管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第4款所定可供指定建築線之現有巷道,由評議小組依法審議後,作成確認性之行政處分。
(三)經查,系爭土地原屬系爭母地之一部,並為原計畫18米寬之系爭道路的工程用地,前經奉准徵收在案,後因新竹縣政府公告系爭都市計畫,將系爭道路工程用地範圍寬度減縮,系爭母地在系爭道路寬度縮減部分,即經上訴人函囑地政事務所於78年6月間逕予分割登記為系爭土地,於81年間報准撤銷徵收,回歸原私人所有;被上訴人於107年10月間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於系爭土地上設置系爭障礙物,經新竹市警察局第一分局於108年5月2日核發系爭勸導單,因被上訴人未於勸導清除期限內自行清除,遭依廢棄物法令清除處理;被上訴人仍有不服,經上訴人認系爭土地乃現有巷道,以系爭函促請被上訴人依系爭建管自治條例規定申請改道或廢止,被上訴人對系爭土地現有巷道地位仍有爭議,提起本件行政訴訟,經上訴人召開評議小組依法審議之評議結果,確認系爭土地乃系爭建管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第4款所定之現有巷道,就此部分作成原處分公告生效,為原審依法確定之事實,核與卷內證據相符。依此,系爭土地既經上訴人認定屬系爭建管自治條例所定之現有巷道,惟土地所有權人即被上訴人對此既有爭議,參照前開規定及說明,上訴人依建築法第48條規定指定建築線之權能,本得經評議小組依法審議之評議結果,就爭議土地是否屬系爭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第4款所定可供指定建築線之現有巷道,作成確認性之行政處分。至於系爭土地是否因前屬計畫道路之一部,以其境界線經指定為系爭建物之建築線而依法成為現有巷道後,又因都市計畫變更,撤銷對系爭土地之徵收而予私有化,是否使其所有權人蒙受逾社會責任應忍受範圍之特別犧牲,乃其得否另依法請求損失補償甚或徵收補償之問題,並不妨礙上訴人作成上述確認性處分之職權。原判決因系爭土地非屬公用地役關係之既成巷道,基於保障財產權免受特別犧牲之意旨,認系爭土地現在周遭建築基地無人申請建築許可,上訴人即無職權作成確認系爭土地為前曾指定建築線之現有巷道的行政處分,逕而據以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關於系爭土地部分,已有適用法規不當之違誤。
(四)再者,關於原處分確認規制之內容是否合法,原判決雖依上訴人於原審所提出,系爭建物62年間建造完成後申領之使用執照,以及該建物70年間增建時,經改制前上訴人(即改制前之新竹縣政府)核准其建築執照所檢附之建築配置圖等,暨系爭道路前經徵收,後因系爭都市計畫而路寬減縮,才分割出系爭土地回歸私有化之歷程,認定系爭土地乃於系爭建物在64年、70年間新建、增建時,經主管建築機關指定,以其在系爭道路所在位置之計畫道路境界線,為系爭建物建築基地之建築線。然查,上訴人於原審並未另提出系爭建物建造及增建時之完整建築圖說,以資審認該等建築時所指定之建築線情形如何,所提出卷存系爭建物64年間建造完成申領之使用執照,其內並未檢附該建物於建築基地設計施工所憑之圖樣;至於另提出系爭建物於70年間增建時之配置圖,其上所示系爭建物當時增建範圍在建築基地上坐落範圍不明,無從評斷主管建築機關有以系爭土地(尤其是同段2049-2地號土地部分)指定為系爭建物增建時之建築線。原審對此未詳予論究並說明其得心證之理由,即逕認系爭建物於上開新建、增建時,有指定系爭土地於系爭道路所在位置之境界線,為其建築線,核有未盡職權調查義務及判決不備理由之瑕疵。另系爭土地縱使曾於系爭建物新建、增建時,經指定為建築線之現有巷道,但其現狀如作為系爭建物通行至系爭道路之現有巷道,是否無礙於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交通及市容觀瞻,而合於系爭建管自治條例第4條第1項第4款之規定,亦未經原審予以審究論明,經核亦未盡其職權調查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