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類
本欄將針對實務常見之重要爭議,與您分享!!
被告為認罪或自白犯罪可認係不行使對證人之反對詰問權
2017-04-16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94號刑事判決要旨
在採行罪狀認否程序之英美法,被告可當庭為認罪之答辯,此項答辯,雖不以自白相稱,但案件即可不經陪審及無須與不利證人對質詰問,由法官逕予判處罪刑。此在我國若被告於審判中對於起訴犯罪事實,為認罪之答辯或自白承認,並與證人在審判外針對待證事實之陳述悉相合致、且別無不得為證據之情形者,則可認定被告即不具對該證人行使反對詰問權之意義。蓋審判中詰問證人之目的,在於辯明供述證據之真偽,以發見實體之真實,此於被告認罪或自白之情形,其待證事實已臻明瞭,即便未賦予被告詰問之機會,既無礙真實之發見,復於被告訴訟防禦權之行使並無不利影響,自不得執以作為上訴第三審之合法理由。上訴人對於檢察官起訴B部分之犯罪事實,迭於偵、審中自白不諱,而該次由泰國私運入境回台之毒品海洛因,合計淨重660.36公克,原判決依據買方即證人陳○國所為擬價購該批海洛因之證詞,以及陳○國持用○○號電話,屢就該批毒品價格與賣方討還之通訊監察譯文內容(短訊)等證據資料,憑為認定上訴人及其共犯一夥等人於販入之初,即具有營利意圖之論據,並無違誤。又上開證據資料既無不得為證據之情形,縱令上訴人未於審判中對陳○國為詰問,揆之說明,自仍無害於其訴訟權益。又依原判決之認定,本部分之共同正犯包括上訴人在內共五人,上訴人係分擔到泰國接應毒品之運輸事宜,則陳○國究竟係與何人於電話中討價還價、由何人獲得販毒之價差各情,原判決雖未敘明,仍於其具有營利意圖之判決本旨不生影響,尚與判決理由欠備之情形有別。上訴意旨以原審未傳喚陳○國使其得以詰問,執以指摘原審踐行之訴訟程序違背法令,以及僅憑陳○國之通訊監察譯文內容,即認定有營利之意圖,有調查證據未盡之違背法令云云,自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