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類
本欄將針對實務常見之重要爭議,與您分享!!
最高限額抵押權之認定
2014-09-14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305號民事判決要旨
原審以:上訴人主張其對陳○娥有前述借款債權及就系爭房地有第二及第三順位抵押權,該房地業經被上訴人聲請執行法院強制執行拍賣完畢,並已製作系爭分配表,被上訴人將其對陳○娥前揭三筆借款,一併聲明分配,因而依第一順位抵押權受分配五百三十二萬一千二百二十二元等情,為被上訴人所不爭執,堪信為真實。查系爭最高限額抵押權關於所擔保之債權,於設定契約書記載「權利存續期間」:九十三年四月八日起至一二八年四月七日止,「其他約定事項」:依照所附「其他約定事項」之約定,而該契約書所附「其他約定事項」第一條約定;「抵押權人國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債務人、擔保物提供人約定債務人、擔保物提供人在本抵押權設定契約書所定期限及最高限額以內,為擔保債務人對於抵押權人所負現在(包括過去所負現在未清償)及將來之借款、票據、其他一切債務(包括保證債務)之本金、利息、遲延利息、違約金,實行抵押權費用及因債務不履行而發生之全部賠償金得完全受償起見,特提供前列擔保物,設定抵押權與抵押權人」。除「其他一切債務」之記載並無實質上限定擔保債權範圍,違反最高限額抵押權須本於一定法律關係之基礎之要件而無效外;其他擔保之債權包括借款、票據、保證債務之本金、利息、遲延利息、違約金、實行抵押權費用及債務不履行而發生之全部賠償金,種類均明確,不論係現在或將來發生,均可得確定,並無違反最高限額抵押權應擔保一定範圍債權或從屬一定法律關係所生債權之要求,亦不致使抵押人負擔不可預測之債務及使抵押物更受無限制限額之拘束,對後次序之抵押權人或一
般債權人無保護欠周之虞,自無顯失公平之虞,且業經登記而有公信力,應認此部分最高限額抵押權之約定為有效。因此,被上訴人就系爭房地行使第一順位之最高限額抵押權,應屬有據。又陳○娥於九十三年四月九日及十二日向被上訴人借款共四百十萬元,於同年月二十七日系爭最高限額抵押權設定登記前已發生,借貸契約成立時間亦在前揭設定契約書約定之存續期間內,應認均在系爭最最高限額抵押權擔保範圍內。至陳○娥縱曾就該二筆借款另以其他不動產為被上訴人設定抵押權,惟上訴人既不能舉證證明被上訴人與陳○娥間有系爭最高限額抵押權僅擔保四百五
十萬元借款之約定,自應認該其他不動產抵押權之設定乃共同擔保,被上訴人仍得將三筆借款債權依系爭最高限額抵押權一併受償。另陳○娥與被上訴人就三筆借款所訂定之借款約定書均在第八條第一款明定,陳○娥對被上訴人所負之一切債務,如有任何一筆債務不依約付息(原判決誤載為清償本金)時,無須由被上訴人通知或催告,得視為全部到期而要求部分或全部清償,而兩造既不爭執陳○娥就系爭四百五十萬元借款有逾期未清償本息之違約情事,則依前開約定,被上訴人即得請求陳○娥清償全部三筆債務共六百五十四萬八千一百二十八元,是其受分配五百三十
二萬一千二百二十二元,未逾系爭最高限額抵押權所擔保之最高限額五百四十萬元,應屬有據。再上開借款約定書第八條第一款約定乃針對可歸責於陳○娥之事由所為之失權規範,審諸陳○娥就債務之發生,應得自行控制,就因其他債務之發生可能造成信用狀況貶落之情形,亦可預見;且此條款係基於金融保險機構授信業務上之考量,與對借款人整體債信之評估,以確保貸與人之債權實現所設,應認該條款以喪失全部債務之期限利益,責令陳○娥對於信用狀況之貶落自負其責,乃為被上訴人授信業務風險分擔之必要,對陳○娥未顯失公平,故非無效。從而,上訴人依強制執行法第四十一條規定,請求如前揭訴之聲明所示,不應准許等詞,為其心證之所由得。因而維持第一審所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駁回其上訴,經核於法並無違背。上訴論旨,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及解釋契約之職權行使,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聲明廢棄,非有理由。
般債權人無保護欠周之虞,自無顯失公平之虞,且業經登記而有公信力,應認此部分最高限額抵押權之約定為有效。因此,被上訴人就系爭房地行使第一順位之最高限額抵押權,應屬有據。又陳○娥於九十三年四月九日及十二日向被上訴人借款共四百十萬元,於同年月二十七日系爭最高限額抵押權設定登記前已發生,借貸契約成立時間亦在前揭設定契約書約定之存續期間內,應認均在系爭最最高限額抵押權擔保範圍內。至陳○娥縱曾就該二筆借款另以其他不動產為被上訴人設定抵押權,惟上訴人既不能舉證證明被上訴人與陳○娥間有系爭最高限額抵押權僅擔保四百五
十萬元借款之約定,自應認該其他不動產抵押權之設定乃共同擔保,被上訴人仍得將三筆借款債權依系爭最高限額抵押權一併受償。另陳○娥與被上訴人就三筆借款所訂定之借款約定書均在第八條第一款明定,陳○娥對被上訴人所負之一切債務,如有任何一筆債務不依約付息(原判決誤載為清償本金)時,無須由被上訴人通知或催告,得視為全部到期而要求部分或全部清償,而兩造既不爭執陳○娥就系爭四百五十萬元借款有逾期未清償本息之違約情事,則依前開約定,被上訴人即得請求陳○娥清償全部三筆債務共六百五十四萬八千一百二十八元,是其受分配五百三十
二萬一千二百二十二元,未逾系爭最高限額抵押權所擔保之最高限額五百四十萬元,應屬有據。再上開借款約定書第八條第一款約定乃針對可歸責於陳○娥之事由所為之失權規範,審諸陳○娥就債務之發生,應得自行控制,就因其他債務之發生可能造成信用狀況貶落之情形,亦可預見;且此條款係基於金融保險機構授信業務上之考量,與對借款人整體債信之評估,以確保貸與人之債權實現所設,應認該條款以喪失全部債務之期限利益,責令陳○娥對於信用狀況之貶落自負其責,乃為被上訴人授信業務風險分擔之必要,對陳○娥未顯失公平,故非無效。從而,上訴人依強制執行法第四十一條規定,請求如前揭訴之聲明所示,不應准許等詞,為其心證之所由得。因而維持第一審所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駁回其上訴,經核於法並無違背。上訴論旨,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及解釋契約之職權行使,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聲明廢棄,非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