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律法觀點

律法觀點

本欄律法觀點 提供分享

工程履約保證金有無違約金酌減之問題 從一則判決看起

2024-09-25
    工程法律案件甚為專業,舉凡:工程裝潢糾紛、各類工程給付工程款、工程瑕疵擔保減少價金或損害賠償等等,類型甚多,有時亦有合約糾紛履行障礙等甚而設計不良、工程鄰損等,實務上亦常見工程履約保證金約定,亦有政府機關或法人要求履約保證金,而履約保證金法律性質為何,個案亦涉及契約約定及解釋,以下則分享近期法院關於工程履約保證金究竟能否主張違約金過高而要求法院酌減之爭議,茲節錄判決要旨如下【惟按約定之違約金額過高者,法院均得於賦與兩造攻防機會後,依民法第252條規定,減至相當之數額。又按履約保證金乃債權人為求能快速實現債權且無庸支付以實現擔保權利之費用,要求債務人預先支付一定之金錢,倘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直接由該筆金錢抵充債務。而於政府採購情形,履約保證金之目的在於擔保得標廠商依契約約定履約之用(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發布之「押標金保證金暨其他擔保作業辦法」第8條第1款規定參照),倘得標廠商依約履行後,擔保目的消滅,採購之政府機關本於擔保約定之內容或不當得利規定,負有返還履約保證金之義務,若得標廠商未依約履行,政府機關得以履約保證金扣抵得標廠商應負損害賠償、瑕疵擔保義務,如有不足,得就不足額向得標廠商求償。至違約金則係當事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應支付之金錢或其他給付,與履約保證金之擔保性質,並非相同而屬二事。故除非契約當事人有另就保證金充作違約金之特別約定,否則自難將履約保證金視為違約金,並適用違約金酌減之規定。本件被告抗辯因原告已因其逾期交付系爭軍品,得沒入履約保證金54萬元,若原告再請求其給付違約金108萬元,違約金之金額已占總價金百分之30,已明顯過高,請求酌減違約金等語,為原告否認。而查:依系爭罰則約定內容,可知原告固得請求被告逾期交付之違約金,且以總價金百分之20計算之違約金為上限,惟參以被告於系爭修訂書訂立後之翌日即交付第一批貨物予原告,而第一批貨物雖經目視不合格,惟因兩造間就第一批貨物是否有瑕疵仍存有爭執,兩造於106年7月28日進行協調會議,其中結論第一項為「為有效解決雙方歧見,建議承商(即被告)依法循救濟管道向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申請調解」,被告依前開會議結論向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申請申訴,被告未依約於期限內交付第二批貨物,雖可歸責於被告之事由,惟被告係因其第一批貨物及第二批貨物之製造來源相同,其期待第三方公正機構即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為認定後,再進行第二批貨物之交貨考量之違約態樣;又原告已以106年11月30日函向被告表示因第二批貨物已逾契約修訂之交貨日期未交貨,且全案累計逾期違約金達百分之20之解除契約條件,依系爭契約清單備註第16點第2款第3目規定辦理第二批貨物解除契約,沒入履約保證金40萬3,801元。嗣後若有重購,應負賠償重購價差之責,有上開函文可稽。本院審酌系爭契約買賣總價金為540萬元,被告逾期交付系爭軍品,雖可歸責於被告之事由,且被告於投標時已知逾期違約金上限為系爭契約總價金百分之20,嗣因被告未能依系爭契約原約定之交貨期限交付系爭軍品,經兩造協調後,雖兩造同意將履約保證金提高為總價金百分之10,且經原告同意放寬延展交付期限,被告仍未遵守展延之期限內完成交付第一批貨物及第二批貨物,雖第一批貨物於系爭修訂書約定之期限內交付,然因存有前述鑑定報告所載不能修補之瑕疵存在,造成原告無法如期取得系爭軍品,而須重新進行招標採購程序,顯延誤既定之使用計畫,雖系爭契約及系爭修訂書並未約定履約保證金應抵充違約金之約定,而係分別就履約保證金及違約金分別約定得請求事由,因被告未依期限交付系爭軍品,兩造雖選擇繼續履約並訂立系爭修訂書時將系爭契約履約保證金約定從總價金百分之5,提高至總價金百分之10即54萬元,且原告已因被告未於延展後之期限即106年10月31日交付第二批貨物,已逾18日以上為由,已依系爭契約計畫清單第16條罰則第2項第2款規定,沒入履約保證金40萬3,801元;又系爭契約關於履約保證金之沒入事由與違約金之約定雖各別約定而併存,其中逾期交付貨物逾18日以上雖為沒入履約保證金之條件之一,惟因系爭契約並無約定以履約保證金充作違約金之特別規定,故違約金與履約保證金係屬二事,且履約保證金不適用違約金酌減之規定等情,綜上,本院認原告請求違約金金額108萬元尚屬過高,予以酌減為90萬元為適當。又被告自原告以本件起訴狀繕本送達請求其給付違約金,被告於110年1月12日收受本件起訴狀繕本後,迄未給付,則原告請求自110年1月1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民法第233條第1項參照),亦屬有據。】以上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24號民事第一審判決內容,該則判決尚未確定,如對該判決議題有興趣可上司法院網站利用裁判書查詢功能檢索查詢判決及後續認定,遇有類似工程爭議,建議要請教專業律師協助處理,以避免法律風險或藉由即時處理盡早解決紛爭!